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,小腿出現一絲絲藍紫色,像蜘蛛網般的紋理,一開始不以為意,沒想到放著不管後的幾個月,竟然浮出蚯蚓般的蜿蜒血管,好嚇人!原來這就是所謂的「靜脈曲張」!到底該怎麼消除這醜陋的痕跡呢?本文從症狀原理開始介紹,由淺入深帶你逐步了解罹患靜脈曲張後,能做什麼來緩解不適感?以及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罹患靜脈曲張呢?
什麼是靜脈曲張?
靜脈曲張是一種慢性、病情持續進展的血管退化疾病,而且初、中、後期的差異相當明顯。
初期症狀
- 皮膚出現明顯的微血管絲、蜘蛛網血管。
- 輕微痠痛。
中期症狀
- 站立時,浮現的血管高(厚)度大於3mm。
- 除了血管浮現,腳踝組織開始出現水腫情形。
- 腳麻、腫脹、無力感變得明顯。
- 睡覺時,腳容易抽筋。
後期症狀
- 皮膚出現明顯的外觀變化,包括紅腫發炎、色素沈澱、鬱血性皮膚炎、萎縮、粗糙硬化等。
- 靜脈浮出且出現難以癒合的潰瘍傷口。

靜脈曲張的高風險族群
靜脈曲張有各式各樣的成因,皆可歸因於下肢壓力增加,導致靜脈帶離血液能力變差,比較容易罹患的族群為:
- 長時間站立(空姐、櫃姐、餐飲服務業)
- 長時間坐著不動(辦公族、保全)
- 長期穿高跟鞋
- 女性罹患率高於男性
- 孕婦
- 抽菸者(尼古丁會使末端血管收縮,讓血壁發炎變脆弱。)
- 肥胖者
- 年長者(自然老化)
- 家族遺傳

靜脈曲張會自行消除嗎?
嚴格說起來,若非透過手術、藥物等外力治療介入,靜脈曲張算是不可逆的症狀,如果你是高風險的患者,日常的保養將非常重要,萬一你已經有靜脈曲張的相關病徵,別緊張,還是有辦法能恢復到健康的狀態:
手術治療與口服藥物
如果感覺自己的症狀變得越來越嚴重,請務必前往診所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該服用藥物,或是採取更積極的侵入性醫療手術,目前有注射硬化劑、靜脈結紮抽取術、微創血管內雷射三種方式,其中注射硬化劑是對於輕微的初期症狀才適用。
當心!靜脈曲張坐視不管的風險
若放著不處理,靜脈曲張並不會自行好轉,且可能引起周邊深層靜脈或肺部的栓塞,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危害,建議發現初始徵兆時,便開始調整你的生活作息。
預防、舒緩靜脈曲張的方法
可別以為靜脈曲張只會影響美觀,其實它也會痛!當病徵發展到中期,患部會感受到明顯的緊繃、沈重腫脹感,按壓會帶有明顯痠痛,甚至影響走路。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方法幫助下肢靜脈的血液回流,避免或減緩靜脈血管發生病變,常見的預防及舒緩方式有:
1. 少穿高跟鞋
讓腳底、腳踝與小腿能適度休息,減輕壓力。
2.穿著彈性襪
彈性襪(或壓力襪)的加壓可以促進下肢深層靜脈往上的血流、皮膚表層的血液循環以降低靜脈血壓及預防下肢局部潰瘍。選擇及穿戴彈性襪還是需要留意的事項,我們再多加解說彈性襪的內容。
3.多起身走動
不管坐或站,都盡量避免採固定姿勢太久,適時更換姿勢及活動下肢都能減輕罹患靜脈曲張的機率。
4.調整生活作息與習慣
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,比方:不飲酒、不吸菸、不熬夜,以及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,比方:不翹腳、坐姿端正。
5.適度運動
每天花個10分鐘到公園健走,透過下肢肌肉的收縮,促進靜脈血液往上流至心臟,也能透過運動達成適度減重,避免因肥胖而導致靜脈曲張。
6.泡熱水
靜脈曲張通常發生在小腿(下肢),建議睡前可以花個十分鐘泡腳,利用水溫促進患部的血液循環,泡完後請務必要將腿抬高一些時間,才有助於血液順利回流。
7.睡前抬腳
身體躺平,將雙腳抬高過心臟的位置,可以用枕頭墊,或是直接抬高腳掌貼於牆面,讓下肢的靜脈血液回流到心臟。若是有明顯靜脈曲張者,可以一天做3到4次,每次用約三十分鐘來緩解下肢症狀。於抬高前,若能先將患部浸泡於溫熱水中,效果會更佳。在不影響睡眠舒適性的範圍內,墊一顆小枕頭於雙腳下,也有助血液回流。
按摩穴道,促進血液循環
下面幾個位於腿部的穴道,平時按摩能有助於血液循環,幫助舒緩靜脈曲張帶來的不適感。然而,平日生活忙碌的你,不妨參考100%不含藥的平衡點礦物貼布,將它貼於穴道或相關位置上,能釋放微量的遠紅外線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達到類似按摩的功效喔!
- 三陰交 ─ 腳踝內側凸起,往上約四指寬處
- 委中穴 ─ 彎曲腿部時,膝關節背面的凹陷處正中央。
- 陽陵泉穴 ─ 大腿彎曲90度,膝蓋內側凹陷處。

還有哪裡不舒服嗎?延伸閱讀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