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是忙於照顧新生兒的新手媽媽,還是長時間面對鍵盤敲敲打打的辦公族,「媽媽手」發生在這兩種狀態的人,機率其實一樣高。當你發現大拇指出現卡卡的緊繃感,開始凹不下去、好難「比讚」,很可能就是媽媽手的徵兆,但別緊張,繼續閱讀文章了解各種緩解、復健的方法吧!
認識媽媽手
屬於肌腱炎的一種,正式名稱是「狹窄性肌腱滑膜炎」,發生在控制大拇指動作的兩條肌腱:「拇指外展長肌」以及「伸拇短肌」,兩肌腱上有伸肌支持帶包覆,若肌腱在伸肌支持帶內過度摩擦,就會造成肌腱及伸肌支持帶發炎,有些人症狀特別嚴重時,拇指、食指會產生麻木或抽痛的感覺,甚至觸碰到某個特定的點,會有被電到一般的感覺傳到手指頭。
由於新手媽媽不熟悉抱嬰兒的正確姿勢,容易將手腕過度彎曲造成肌腱擠壓,所以才俗稱「媽媽手」,但這並不是媽媽的專利!
一分鐘自我檢測
單手握拳平舉,將大拇指包覆在其他四指內,整個拳頭朝地板方向下壓,若產生疼痛感,可能就是媽媽手。
媽媽手的好發族群
長時間運用手腕或大拇指的族群最容易罹患媽媽手(拇指伸展、手腕側彎的動作太多),比方:
- 家庭主婦
- 上班族(長時間使用滑鼠)
- 廚師(切菜)
- 髮型師(握剪刀)
- 文字工作者(書寫、握筆姿勢)
- 餐飲服務生(清洗餐具)
- 生產線作業員
緩解媽媽手的方法
急救篇
媽媽手急性發作的當下(患部外觀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現象),請先暫停手部活動並採取「冰敷」,讓肌腱組織充分休息。
醫療篇
如果媽媽手已經嚴重影響你的日常生活,或是疼痛持續超過兩週未見改善,請前往診所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,目前除了增生注射治療,還有電療、雷射、超音波、震波等儀器治療。
新手媽媽篇
調整抱小孩的姿勢,少用大拇指出力,多運用整段手臂的力量,同時也注意盡量避免出現「凹(折)手腕」的動作。
運動篇
罹患媽媽手的你,平日可以做些手部復健運動,放鬆肌腱、減輕肌肉負擔。
【運動一】五指併攏,大拇指慢慢向外移動,盡量打開到底,再緩慢收回原位。
【運動二】手往前伸直手掌朝下,另一隻手抓住患側手指,往下牽拉再回到原位。
【運動三】另一隻手將患側手掌心向上扳,再緩慢回到原位。
★ 上述動作每次皆停留15秒,反覆3~5次(次數不宜過多),過程中記得把動作速度放慢。
★ 不要拉扯到產生疼痛感,輕輕活動即可。
★ 急性發炎期請完整休息,勿做舒緩運動。

輔具篇
市面上有許多類型的護腕,購買前,不妨先洽詢藥局專業藥師,確定自己的症狀該配戴哪一型護具,否則戴錯可能加劇患部不適。
- 大拇指固定型護腕:媽媽手急性期、大拇指關節炎適用此款,除了固定手腕,還能限制大拇指伸展範圍。
- 豎腕護腕:有分「含/不含鐵片」兩種,媽媽手慢性期、腕隧道症候群適合使用不含鐵片款,而手腕骨折時,需要選用含鐵片款,才能牢牢固定住手腕,限制其活動度。
- 護肘:多為網球肘、高爾夫球肘使用,主要在固定手肘的關節與肌腱。
- 簡單型護腕/護帶:多為運動時使用,固定效果微弱,不建議作為緩解任何病症的工具。
穴道篇
當症狀進入慢性期,可以試試「熱敷」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放鬆患部的肌肉組織,會對疼痛舒緩有幫助。以下提供幾個有助於舒緩媽媽手的穴道,平日忙碌的你,可以參考100%不含藥的平衡點礦物貼布,將它貼於穴道或疼痛點,能釋放微量的遠紅外線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達到類似按摩的功效喔!
- 陽溪穴 ─ 翹起大拇指後,靠近腕部兩筋之間凹陷處
- 合谷穴 ─ 位於虎口,食指對落掌骨的中間點
- 列缺穴 ─ 翹起大拇指後有兩條筋,上方筋往下延伸,約在腕橫紋下兩指處

還有哪裡不舒服嗎?延伸閱讀手部症狀相關文章: